悠悠二十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————《为政》
翻译过来大概是“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,三十岁能够自立,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,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,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,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(收放自如)却又不超出规矩。”
想来我所虚度的这二十载光阴,大部分用于“学习”,用于“读书”,从幼儿园开始,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大学,读书,读书,似乎只知道读书,但是不知道为何而读书。
第一次认真思考为何而读书,是在听闻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——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时候,当时很是敬佩,多么伟大的志向,坚定的理想。而我,只是因为周边环境——以读书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环境——比如乡里邻里经常挂在嘴边的“读书好啊”,“要好好读书啊”,“要考上大学啊”,“不读书就没出息,出来捡垃圾”……其实还是挺羡慕捡垃圾收废品的,走在大街上捡捡垃圾晒晒太阳,走到哪里捡到哪里,优哉游哉……
小学的时候经常有什么暑期必读的文学名著,还要求写读后感,比如《爱的教育》,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……但是那时候我连课本都懒得读,稍微长一点的课文像是《小英雄雨来》,《小抄写员》直接上课偷偷看连环画,更别提这些“文学名著”了……最后都是找别人的读后感抄了交了,书则在书架上吃灰。读书是不太可能的,做作业就是看看答案怎么写,学个套路用在试卷上考个80回家交差玩电脑……..
小时候除了读书,父母还想让我学习小提琴和绘画——小提琴是因为我姐姐喜欢,他们觉得我应该也喜欢?绘画则是看见我经常在课本上瞎画……然而我那时候沉迷于网络游戏(没错就是赛尔号)无法自拔,迫不得已选了画画学了一段时间……但说实话,那时候我对于艺术方面实在是提不起兴趣,真要强行说有的话,大概是喜欢看少儿频道晚上九点档的《动漫世界》……
然后就是因为喜欢看动漫,遇到了毫无节操的《银魂》——经常看到有评论说看银魂掉节操毁三观什么的。。。。。。确实节操掉光,但是彻底重塑了我的三观,影响了我很多,甚至对我的行为方式都有一些改变——当然我觉得是正向的。
对我来说,幼儿园和小学算是一段,初中和高中算是另一段;
赣州中学10建校到今年刚好是十周年,而我初中高中一共花了七年,在这七年中遇到了很多朋友,他们中大多数都很优秀,对我也产生了不少影响;首先是初中四年,让我认识了可能是一生中见过的最优秀的人——并且和其中几个成为挚友;高中三年反而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并没有像初中一样快乐交友,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男生,物理化学生物确实足够我打发时间;
总而言之,在我十八岁之前,我过的很简单,读书读书考试考试,闲暇之余玩玩游戏,偶尔画画,对于其他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也不想去尝试;
然而我十八岁的时候,真正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的时候,开始迷茫,准确一点,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,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;早在初中的时候就是中午在学校吃饭,食堂里饭菜摆满,看上去很有食欲,虽然我知道自己饿了,要打菜吃饭,但是一走到窗口却又不知道吃什么,只知道某个菜吃过,很难吃,不想打这个菜,而又没有特别想要的……到最后就是随便跟了个人打了他打的菜吃了。想来自己活了这么久,确实没有什么确定的目标,比如“我要当太空人、科学家”什么的,父母催促着读书读书,我就读书读书,这样的现象我早已感到奇怪,我自己并不是很想读书,但是被身边的主流价值观——唯有读书高——所夹杂着,然后一路读下来。再三考虑之后填了计算机,电子信息——看上去好像不错的选择,其实我自己知道什么专业我都可以读,都会坦然接受,除了母猪的产后护理。
进入大学之后,我就不停的告诫自己——不要只专注于读书——我也确实这么做了。大一的时候一开始挺轻松的,空余时间很多,拿来重操旧业打游戏了,和室友一起开心一个下午一个晚上,然而第二天回忆起来却觉得一阵空虚——游戏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?Part of my life?我觉得只是用于和一些人一起获得快乐的一种途径,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不是很大,而我却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了。然后我就开始决定要充实自我,把这些没课的零散时间填充起来——既然不能只专注于读书,就去参加社团什么的,然而事与愿违,什么学生会啊什么的招新又是面试又是其他的奇奇怪怪的测试,然后说实话我自己并不喜欢,当然也就没进去,于是参加了竞赛方面的事情,于是来到了ACM竞赛,学了一些算法,参加了一些比赛,拿了一些奖;还有就是参加了田径队,大家一起跑跑,我永远是最慢的那个(笑。
目的性是没有的,参加竞赛的时候没想过拿奖,参加田径队也没想过在校运会上拿奖,只是老老实实的自己学自己跑自己练,忽然间自己就参赛了,然后就拿奖了,很是意外。这一切都是不经意间获得的,这些奖项对我来说可有可无,但是这些经历弥足珍贵——和队友一起满中国跑、和田径队大哥一起躺在操场上……眼界随着这些经历渐渐开阔,校运会和不同学院的人一起同场竞技,竞赛的时候见到天南海北的人谈天说地,生活远远不止读书,而我相比之下显得格外苍白,但是做一个普普通通捡垃圾晒太阳的人这个想法一点没变。
高考完的暑假就急匆匆去准备考个驾照,因为想开车;后来考到了驾照却又不想开了,我爸很是疑惑,表示以后回老家都是我来开车,他准备一路闭目养神;我也很是疑惑,摸着方向盘有了目的地自然而然的就开了。考到驾照不是终点,只是多了一种方式,一种可能舒服一点到目的地的方式;多了一种选择,多了除火车汽车之外的选择;
那么读书也是如此,学位证书并不是我读书的目的,我要的只是它能给我提供的更多的选择,至于我怎么选,完全是另一回事。
大一大二完全是压着自己不断竞赛不断训练,但是到了大三,也就是现在,忽然就不想做任何事情了,只是想慢悠悠体验一下,我的生活,到底是怎么样的?去图书馆借一本美国文学小说慢慢阅读,泡一杯奶茶过一个没课的下午;或者是拿出漫板涂涂画画做个手绘,画完之后拿来做头像或者是随便送人然后聊一会;或者是打开FL Stdio做一个指弹demo当做第二天的闹铃?罕见的,发现秋天原来是这么美好,一个懒腰,或者是一杯热的茉莉花茶,都可以让我愉悦一个下午,慵懒而又舒适。
这样的生活还能过多久呢,考研或者是出来工作,要尽快决定了。
游戏玩的也少了,原本的好胜心,无论是游戏也好成绩也罢总会和别人比一比,而现在成绩也不在乎了,连游戏输赢都无所谓,可能是我真的悟了吧(雾
稍微回顾了一下过去,站在二十这个十字路口,怎么往下走却迟迟得不出答案,我到底要什么,我自己也不知道;想成为什么,也不清楚。唯一明确的,是不想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。
二十,我认为还是个不断学习的阶段,虽然三观等等已经算是成熟,但是对于世间的事物,还有很多属于未知;对于人生的感悟,尚是一片苍白;对于每一件事情,抓住机会去体验,不要错过;做好自己,一直往前走,别回头。